城市闯荡不易,新市民如何避开消费“雷区”?

来源:互联网   阅读:-

资讯
2025
03/03
16:42

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,新市民群体不断壮大,他们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。然而,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以及金融知识的欠缺,新市民在消费过程中容易遭遇各种“雷区”。民生银行广州分行通过几个典型案例,为新市民朋友们敲响安全警钟。

“雷区一”:网络贷款诈骗陷阱

小刘是一名初到城市打拼的新市民,因创业资金周转困难,在网上看到一则无需抵押、快速放款的贷款广告。他按照广告提示,下载了一款名为“极速贷”的APP,并填写了个人信息、银行卡号等资料。随后,“客服”联系小刘,称其贷款申请已通过,但需要先缴纳3000元的“保证金”以证明还款能力,缴纳后会立即放款。小刘信以为真,马上转账。然而,转账后不仅没有收到贷款,“客服”也随即失联了,此时小刘才意识到自己被骗。

案例分析:此类网络贷款诈骗利用新市民急于获取资金的心理,以低门槛贷款为诱饵,要求先缴纳各种费用。新市民在遇到此类情况时,要牢记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在贷款发放前收取任何费用。办理贷款务必选择正规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,切勿轻信网络上的虚假贷款信息。

“雷区二”:虚假投资理财诱惑

张阿姨从农村来到城市帮子女照顾孩子,手头上有一些积蓄。一天,她在小区门口遇到一位自称是某知名投资公司业务员的人,对方称公司有一款年化收益率高达10%的理财产品,稳赚不赔,并邀请张阿姨参加投资讲座。在讲座上,“专家”们对这款理财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,还展示了一些虚假的盈利数据。张阿姨心动不已,将20万元积蓄投入其中。几个月后,当张阿姨想赎回本金和收益时,却发现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。

案例分析: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,年化收益率高达10%且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。新市民在投资理财时,要增强风险意识,不被高额回报所迷惑。要对投资公司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,选择专业的金融机构,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、风险等级等信息,避免盲目投资。

“雷区三”网络电信诈骗套路

小王在城市租了一间房子,一天收到一条自称是房东的短信,对方称自己在外地,无法亲自收取房租,让小王将房租转到指定的银行卡账户。小王没有多想,便按照对方要求转账。事后,小王联系房东确认时,才发现真正的房东并未要求转账,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。

案例分析: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新市民在接到涉及转账、汇款等要求的电话、短信时,务必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。可以与对方当面沟通、拨打电话等,避免因疏忽大意而遭受财产损失。

民生银行温馨提示您,在消费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惕,增强自我保护意识。遇到可疑情况,及时向相关部门咨询或报警。了解消费知识,掌握消费维权途径,才能更好地在城市中安心生活、放心消费,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。


推荐阅读:

 

THE END
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广东经济新闻网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热点